定光古佛的来历(定光古佛信仰和大峰祖师信仰之比较)

2024-12-01 12:30:40

定光佛塑像

一、定光佛信仰缘起于泉州僧人和大峰祖师信仰缘起于温州和尚


定光佛信仰和大峰祖师信仰有类似之处,都是发源于北宋时期,都有历史人物原型,而且颇有意思的是,两位高僧均是外来和尚,按当时的看法,属于外地人了,真是“外来和尚会念经”。


(一)定光佛缘起于来自福建泉州的郑自严


佛教中有燃灯古佛,又叫“定光佛”,属过去佛。按佛教说法,“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燃灯佛于释迦牟尼过去世为其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根据“劫世”理论,燃灯应生在过去“庄严劫”,并预言九十一劫后,释迦牟尼接班成佛。


有真实历史人物原型、被高度神化的定光佛又称“定光古佛”、“定光大师”,是历史上唯一被朝廷正式赐封“定光佛转世”高僧。据成书于南宋开庆元年(1269),为福建仅存的3部宋修方志之一的《临汀志》(胡太初修)载:定光佛俗姓郑,名自严(933—1015),泉州府同安人,父任同安令。他自小有“奇识”,五代十国的闽王延政天德九年(944),11岁时出家修行,皈依当地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17岁时游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今江西吉安),契悟于西峰园净大师,“由此夙慧顿发”,他是禅宗云门宗的第4代传人。然后云游四方,到过安徽太和、广东梅县。宋乾德二年(964),而立之年的郑自严来到福建武平,立下“我愿委身此地,以度群品”的誓言,随后在武平岩前狮岩建寺庙设道场,弘法传道达50多年,在当地及闽粤赣边留下除蛟伏虎、疏通航道、活泉涌水、祈雨求阳、赐嗣送子、筑陂止水,以及屡显神异护国佑民的传奇故事,现举例若干——


引药济世:自严大师云游弘法途中,路见许多村民患肝疾,痛苦万分。大师告之于梁野山顶采药,名土茵陈,可治此病。遂后大师赴山顶施法,土茵陈长满山坡,村民采之,煎药予患者服用,重病痊愈,百姓感恩戴德。


除蛟伏虎:怀仁江暴涨,蛟龙兴风作浪,危害百姓。自严大师便手书佛偈一首,投于江中,江水骤退,变成沙洲。南安岩附近村庄深罹虎患,牛羊损无数。大师书偈语于木牌,插庵边。翌日,虎死于路旁。


祈晴祷雨: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汀州久雨不晴,郡守赵氏请自严大师搭台祈晴。翌日,洪水退去,阳光明媚。此后不久,又逢旱灾,郡守胡氏遣使请大师祈雨,自严书一偈语予来使,带回汀州,来使刚入境内,便大雨倾盆。


活泉止水:东安寨筑陂,因水流湍急,久不能合拢,自严大师脱下草鞋,甩往垄口,水陂合拢。盘古山有井无水,大师泛舟而往,至山观井无水,遂以杖三敲云:“快出!快出!”半夜有落泉溅崖之声,井水满溢。州府后庵有柘池,大师应郡守之请,投偈池中而水溢。


梁峰立石:某地一富翁刻薄吝啬,仗势欺人。大师化缘,富翁刁难,借锅不给柴火,无奈以脚当柴伸入灶膛,饭塾餐毕,富人见大师双腿完好,而自家桌凳烧光,遂恼怒追打。大师背巨石悬立于梁野山顶,曰古母石,以警示为富不仁者。


护民驱寇:北宋咸平六年(1003),官府向寺院征收布匹,由百姓代交,自严大师不忍,写信请注免征。官府怒,焚其衲帽而无损,无奈放归。南宋绍兴三年(1133),显灵助虔化县令刘氏击退“虔寇”李贼。南宋绍定三年(1230)显灵汀州,惊退闽西盐商“磜寇”。


从以上叙述来看,定光佛属于“神异僧”一类,如中国十六国时期的佛图澄,也是神异僧,通过显示神异而获得人们的敬畏。《临汀志》载,定光佛创建或弘法场所有:龙泉井、南安岩均庆院、定光院、东山禅果园、南安廨院、伏虎庵等。附带说明,定光佛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出现多个转世人物,不能只要一看到定光佛就认为是郑自严的化身,但是本文说的定光佛仅指长期在武平狮岩弘法的郑自严。

定光佛行程和信仰传播路径

(二)大峰祖师缘起于来自浙江温州的林灵噩


据清光绪甲申(1884)本《潮阳县志》卷十八“仙释”记载:“宋大峰,不详里氏,始来自闽。……里人立庙祀之,颜其堂曰:‘报德’”。中间记述建和平桥经过,但有关大峰生平,所述不详。按民间传说,释大峰诞生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农历十月二十九日,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浙江温州人,进士出身,因不满朝政腐败而弃官削发,云游四方,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自闽游缘至潮阳县蚝坪(今和平)。”


林俊聪编著《潮汕庵寺》(下册)有大峰祖师建和平桥的详细经过:


当时,后灵豁与蚝坪之间,有大川(今练江)横阻,它直通大海,波流湍急。他每日下山化缘,需乘船过江,见两岸过渡民众常以覆舟为患,遂发愿建桥,以方便乡民往来。他广募众资,并渡水之深浅高下,以计需用木石数量。北宋宣和癸卯五年(1123),带募得施钱往福建,至北宋靖康丁未即南宋建炎元年(1127)载运木石用材航海归来,石条重数万斤。至今桥之北端,尚存长约8.5米,宽、高各约0.65米之巨石一条,是当年建桥时所遗留。他定桥位于桥头村与番薯埠头之间,利用潮汐周期,运送长2米、宽1米半的松木筏排至江中,按预定桥墩位置,压上长1.5米至2米的短石条下沉江底。因石条挤压,筏下的淤泥便四面流出,再加上水流冲刷,筏型桥基便被稳置于江底硬地之上了。……历经艰难,当年便建成16个桥孔,铺成宽9尺、长30丈的桥面,仅较易施工的首尾两孔未筑。


是年十月大峰圆寂,享寿89虚岁高龄,被安葬于桥尾山的雄狮山(墓尚存)。至南宋绍兴癸酉(1153),由乡贡元蔡淳,捐资续建石桥完成,桥长30余丈。自此,两岸往来不受风涛之苦。该桥于元朝泰定甲子(1324)重修,元末为土寇谢均正所毁,明洪武八年(1375)僧无言重修,明正统十二年(1447)主薄邓选再修,民国十九年(1930)改成公路桥,1982年在其北面数百米处另建公路大桥,1992年古桥由报德古堂主持而复修竣工。


历史上的大峰祖师还是应对瘟疫的一位大德。据记载,历史上的大峰从福建云游至潮邑之蚝坪乡(今潮阳和平镇),时逢饥馑之岁,疫病流行,民众苦不堪言。大峰以“慈悲为怀,救世济人”之心,为救民于水火,遂虔诚祈祷,乞求上苍为民消灾解厄,并采集草药,为众治病,收殓孤骸,深得民众爱戴。


大峰祖师墓,位于桥尾山(原称“后山”、“埔后山”)中的雄狮山,今为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大峰风景区的重点文物。现嵌于大峰风景区古碑亭内的清代墓碑,刻着:“宋大峰忠国大师墓”,右刻小字:“洪武戊辰(1388)修”,左刻小字:“顺治戊戌年(1958)腊月法孙寂天、寂见重修”。“忠国”是谥号,可能是明初皇帝所赐。民国三十五年(1946),汕头存心善堂倡导重修,把上述墓碑转移,换成“宋大峰祖师墓”,右刻“中华民国丙戌腊月吉日修”,左刻“各县市善堂代表大会”。墓烛石刻:“大师佳址,峰岳名山”。1981年又重修,保留民国时期墓碑,并于墓右侧狮尾石边建亭坚古碑以纪念。1997年被潮阳市政府公布为第4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墓前筑有大型的大峰祖师亭,每天拜墓者甚众。


从以上叙述看出,大峰祖师是由儒入释的一位高僧。但大峰身上缺少定光佛的神异色彩,而是以慈悲救世利生的实干者形象出现。据说大峰当年为修桥,在潮阳地方募捐银两过万,后一度消失,还曾被人骂为骗子。二年后,他从浙江请来一队修桥工程人员,乡人才知道误解了一位大德。定光佛在狮岩一带弘法50多年,相比之下,大峰祖师居留潮阳的时间就只有廖廖几年了。


二、定光佛信仰影响客家宗教和大峰祖师信仰影响潮汕善堂


定光佛信仰和大峰祖师信仰有类似之处,都是带有深刻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且和作为汉民族重要分支的客家人和潮汕人相联系。定光佛信仰在客家文化中的地位和大峰祖师信仰在潮汕文化的地位可谓旗鼓相当。


(一)定光佛信仰广泛影响客家人宗教民俗


定光佛之所以和客家人、客家文化紧密结合,又和郑自严传教的道场有密切关系,其位于今天武平县岩前镇,而武平县为今天龙岩市下属县,位于粤赣闽三省交界处,这里恰好是客家人的核心聚居地之一,今天的岩前镇有连接广东梅州市蕉岭县的国道经过,交通极为方便。现将定光佛长期弘法的武平均庆寺历史介绍如下:


均庆寺位于武平县岩前镇灵岩村狮岩(古称“南安岩”)洞前,景区离武平县城41公里。景区有一座石峰耸立,峰内有一大岩洞,高耸宽敞,酷似一头硕大的雄狮席地而卧、昂首张口,故称为“狮岩”,古称“南安岩”或“南岩石洞”,被列入《中国名胜辞典》,亦是旧时“武平八景”之一。狮岩是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佛卓锡地、何仙姑成仙处,今天的均庆院是景区的核心。


均庆寺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明万历元年(1573)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寺院坐北朝南,由山门、三宝殿、庭院、左右钟鼓楼、千佛楼等组成。三宝殿为三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燕尾高翘,宏伟壮观。郑自严(法号定光)在此设立道场。北宋真宗咸平元年(998)被御封为“均庆院”,是闽西历史上第一座被朝廷敕赐寺额的寺院。南宋绍定三上又赐名“定光院”,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时改为“均庆寺”。1984年经武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2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8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庆寺是见证和提供定光古佛在狮岩修炼、起居、圆寂史实的场所,也是宋代以来深受信众敬仰、绵延至今的定光佛寺庙。


因“大师生前乐为善举,有求必应,且法力无边”,故其逝后,百姓“收舍利遗骸塑为真相”,崇奉为佛,香火旺盛。在当时朝廷和文人的推动下,自北宋熙宁八年(1075)被号为“定应大师”,而后朝廷曾5次敕封,最终敕赐“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实现了由僧人向人格神的转化,与佛教中相传的过去佛——定光佛名号相同,客家人便合二为一,视定光佛为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大师生平及其册封》碑文载有定光大师被朝廷多次册封情况:


北宋熙宋八年(1075),郡守许尝上表祷雨感应,朝廷诏赐号:“定应”。

北宋崇宁三年(1104),郡守陈粹上表定光真相生白毫,加号“定光圆应”。

南宋绍兴三年(1133),显灵助虔化县令刘仅击退“虔寇”李敦仁,江西潜司上表,加“普通”二字。

南宋乾道三年(1167),朝廷加号“慈济”,累封至8字大师。

南宋嘉熙四年(1240),朝廷赐“定光院”匾,册封为“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


从以上朝廷册封发现,定光佛信仰和陈元光、关羽、孔子等历史名人有相似之处,就是通过朝廷敕封,不断提高其地位,这也是历史人物从“人格”逐渐演变为“神格”的过程。《临汀志》称:“名公巨卿、大篇短章,致赞叹意,无虑数百篇”。其中以苏东坡的赞词最有为名,他写道:


定光古佛,不显其光,古锥透穿,大千为囊。

卧像出家,西峰参道,亦俗亦真,一体三宝。

南安石窟,开甘露门,异类中往,无天中尊。

彼逆我顺,彼顺我逆,过即追求,虚空鸟巢。

…… ……


定光佛信仰自北宋初年发祥于武平县南安岩,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定光佛信仰越传越远,逐步流行于闽粤赣浙川桂等客家地区和部分非客家地区。明代何乔远撰《闽书》,是一部著名的福建省志,这本书的卷18—21中“方域志”,均载有武平等8个县的定光佛史料,可证明代定光佛已经在闽西有广泛信仰。定光佛成为全球客家的共同信祖,就如围龙屋、客家话一样,成为客家人的标志和象征。据称,海内外客家信仰者每隔一两年都在此举办大型庙会。

定光佛祖庙远观

(二)大峰祖师信仰深刻影响潮汕人的善堂事业


潮汕善堂作为民间力量,极大稳定了潮汕地区的和谐,促进潮汕地区经济发展。潮汕地区民间善堂的最早起源,追溯到为纪念高僧大峰之报德堂,如明隆庆《潮阳县志》卷十载:“报德堂,在和平桥头,宋绍兴乡人作之,以报僧大峰造桥之德者。”林俊聪编著《潮汕庵寺》(下册)载:乡民感念高僧善举,于绍兴年(1131—1162)末,由乡贡蔡淳及其孙蔡震,在蚝坪乡腾让书斋易建为报德堂崇祀他,内奉敬大峰和弥陀佛像,尊大峰为祖师。明末清初,里人梦见祖师指示收尸施药等,该堂便奉行之,成为进汕内外信奉祖师最早之善堂。


潮汕以大峰榜样为号召,使慈善事业走上自觉阶段。各地纷纷建立善堂、善社,团结信众,开展慈善活动。清末民初,汕头建立的善堂就有存心、善心、慈爱、诚敬、延寿等善堂,还有爱莲、养莲、同济等善社。


《新韩江闻见录》载,潮州城历史最长的善堂为永德善堂,创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至20世纪40年代,潮州城就有善堂38间。又如《汕头埠旧事》载,汕头1860年开埠,1887年就有潮汕热心人士选址在外马路创办同庆善堂(现为外马路第三小学),1949年前,汕头有存心、诚敬、诚心、慈爱、延寿五大善堂。再以揭阳县东山区为例,民国时期,本区域内的善堂就有:玉浦的道德善堂、新河的存义善堂,山东围、龙石等村均设有善堂。善堂主要是做些修善积德之事,除主持奉祀神主,做功德外,还修桥造路,收尸掩埋。善堂经费由海内外有钱人中的乐善好施者捐助,或抽部分公田,或乡民捐派。


潮汕善堂的定义有多种。隗芾在《潮汕历史上的慈善事业》一文中指出,“善堂本身并非佛教机构,也不一定有僧人主持,只能说是一个泛佛教组织。主要是以大峰祖师为号召,行慈善事业。至民国时期已经多至500多家。而且遍布潮人所到的海内外。从此,潮汕的慈善事业就进入了自觉阶段。当然也有许多善堂与寺院合为一体,或在寺院中专辟大峰祖师殿,弘扬慈善精神。”每个善堂都自动担负起施舍米面、衣物,施药赠棺,收殓弃尸,葬埋无名骸骨,收养被遗弃的小动物,收埋动物尸体等善事。开办育婴堂,雇请乳妇为弃婴喂奶;开办养济院,收治贫困病人;开办癞民所,收治麻风病人。进而开办教养院、孤儿院、养老院、小学等,成立民间义务消防队,兴办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隗芾列举民国时期潮汕善堂的若干做法:


善堂对过境流落者施济食宿和路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者流落街头,无法找到组织;南昌起义军在流沙会议后分散,也有许多流落汕头的革命者,急需转移,都是汕头善堂提供路费,使他们得以重归革命队伍。其中就有共产党的徐特立、陈赓、周士第等,为他们买去上海船票的,也是汕头的善堂。1922年潮汕发生罕见的“八二风灾”,多所善堂积极参与救灾。汕头存心善堂,潮安的友德、永德、杏苑、福莲等善堂,都在救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43年,潮汕大饥荒,延寿善堂日施粥2万多人,直到日寇占领潮汕后,才被迫停止,此举拯救了一大批濒临饿死的儿童。在1943年的潮汕旱灾、霍乱时期,“棉安善堂掩埋队几乎夜以继日苦干,共收埋尸骸8 000多具。有1个月28天就收埋尸骸4 800具,平均每天要埋葬170多具。”从汕头存心善等一批善堂的事迹看,会发现民国时期潮汕善堂在应对地方瘟疫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正是因为潮汕善堂作用巨大,要取缔之并不容易。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废除一切淫庙的命令,竟然把潮汕善堂也属废除之列,一时善友哗然。时任潮阳棉安善堂总经理、汕头存心善堂董事的詹天眼先生主持召开潮汕各地代表善堂大会,议决联名上书请愿,1929年,获得国民政府内政部核准,并令广东省民政厅负责保护,公安局批准,将批复文件石刻立于各善堂门口。


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潮汕善堂活动基本停止。至改革开放时期,政府允许善堂复办,大批潮汕善堂重新恢复,潮汕善堂成为政府社会公益事业的补充,实际上和当代政府的市场经济导向有所一致。揭阳梅云觉世善堂的《觉世之光》碑记载:“公元1950年由于客观诸多因素,潮汕各善堂皆已停办。1993年,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国家民政部倡导各地成立民间慈善机构以协助政府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据郑群辉著《潮汕佛教研究》载,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潮汕各善堂先后修缮复建,重新开展活动,善堂发展十分迅速。在不到10年里,至1989年潮汕地区已出现250间,1996年约有300间,2004年善堂数增加至350—400间。


总之,和大峰祖师有关的佛教慈善可谓近现代潮汕慈善事业的最大特点,使得近现代潮汕慈善事业十分引人瞩目,佛教慈善事业作为潮汕民间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发挥积极作用。


三、定光佛信仰传播台湾和大峰祖师信仰影响东南亚


定光佛信仰和大峰祖师信仰还有类似之处。都是在本土之外产生较大影响的民间信仰,这和客家人、潮汕人的移民历史有关。定光佛信仰在台湾,大峰祖师信仰在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潮人聚地,都有深厚的民间信仰土壤。


(一)定光佛信仰广泛传播台湾


明清之际,不少客家人陆续迁徙台湾,据称一共有54个姓氏。站在陌生的土地,沐浴宝岛的蕉风椰雨,为着寻求心灵的慰藉、祈福、保平安、庆丰收、抗灾难,客家人把定光佛信仰带到台湾。定光佛信仰在闽台客家有较大影响力,是两岸客家同胞联系的精神纽带和桥梁。台湾祭祀定光佛的祖庙,鼎盛时期有100多座。台湾定光佛的信徒以古汀州所辖八邑,即永定、上杭、长汀、武平、连城、宁化、清流、归化的客家人为主,很少有其他地方之人。至今台湾有专门供奉定光佛的寺庙,其中以台北市淡水的鄞山寺、台中市彰化的定光佛庙最有名。


彰化定光佛庙创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是由闽西永定县籍的士民及北路总兵张世英等鸠金公建,初名定光庵,又称“汀州会馆”,供奉汀州守护神定光佛。初期建筑规模与格局已不清楚,以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三朝诸次修建,庙貌壮丽,拥有大笔地产,建筑规模成为两进两廊左右厢房的格局,并正名为定光佛庙。日本占据台湾之后,闽台居民不能自由往来,且该庙两边厢房已拆,丧失了会馆职能,成为纯粹的寺庙。庙的主神位为定光佛,从祀佛童,陪祀李老君、城隍爷、福德爷及妈祖,右侧另设报功祠,祭祀历来捐建该庙有功信士,设有“汀州八邑倡议捐绅士缘首董事禄位”之长生牌位。其大殿之上,悬挂“济汀渡海”四字大匾,道出了台湾定光佛与汀州客家的关系。庙内保留有四幅古联,其中一幅的上联为“古迹溯鄞江,换骨脱身,空色相乎圆光之外”。“鄞江”即发源于汀州的汀江别称。彰化定光佛庙也蕴含汀州移民来台开垦的特殊意义,是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


台北市淡水镇鄞山寺,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是台湾清代定光佛寺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寺庙,规模不大但建筑形态完整,建筑以大屯山为背,面对淡水河。淡水鄞山寺佛坛前的石柱上镌刻着“宋代宠恩纶,锡福与天地同悠久;岩前昭佛法,波光并日月齐飞”的楹联。1989年,由台北淡水鄞山寺住持胡俊彦带领定光佛信士数人来大陆寻找定光古佛的祖庙,1991年又组织众多信士,终于在岩前镇均庆院找到了定光佛祖庙。


淡水鄞山寺中供奉泥塑的定光佛软身神像,神态安详庄严,栩栩如生。软身神像的作法是以木料作出有关节的骨架,再敷上灰泥做成的。这尊神像据说是自福建武平县岩前祖师庙中迎回的,十分珍贵。淡水鄞山寺的定光古佛极受尊敬,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初六日,定光古佛诞辰,台北市民接踵进香,热闹异常。淡水鄞山寺是同乡会类型的寺庙,寺庙两厢护室设有接待同乡后进抵台住宿用的“汀州会馆”。此寺地处淡水河口,为跑船贸易的客家乡亲提供联络、互助。


狮岩均庆寺是内地和台湾定光佛信俗渊源最密切的定光佛寺庙,也是武平县重要涉台文物保护单位。清雍正年间,均庆院修缮,台湾信众资助建造佛楼,重装佛像。2002年初,均庆院附近出土一块“大清雍正十一年岁次癸丑孟春”所立的石碑,共记有950位台湾善男信女芳名及捐资数量,大清雍正十一年就是1733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彰化定光佛庙、淡水鄞山寺等率众前来寻根谒拜,进香续灵。


均庆院定光古佛金身在2010年首巡台湾,接受朝拜。狮岩景区累计接待台湾信众、游客已达数十万人,在推动海峡两岸交流、和平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被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设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定光佛信仰对于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血缘认同、国家统一具有特殊的作用。

定光佛祖庙之内

(二)大峰祖师信仰深刻影响东南亚


从清末至民国,潮汕各地兴建的善堂,常称“大峰祖师庙”、“善社”,并传播到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美国等潮人社区。据林俊聪编著《潮汕庵寺》(下册)资料,远在东南亚及港澳台等有潮人居住的地区的善堂,据不完全统计有100多座。


中山大学吴帆认为,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以善堂为代表的民间慈善救济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渗透到市政建设、消防、医疗等各个社会领域,其影响甚至远及东南亚各地,成为当时社会生活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潮汕地区的善堂,有很大一部分都供奉大峰福师。伴随着潮汕本地慈善组织的发展,其赈灾和公益活动的范围,也扩展到东南亚广东华侨聚居的地方,大峰祖师信仰也随之被带到了东南亚各地,并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慈善机构,如泰国报德堂、新加坡南安善堂等。由于有着共同的信仰等因素,这些海外慈善机构与存心善堂等潮汕本土慈善机构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经常在资金方面给存心善堂等慈善机构提供支持,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潮汕善堂在潮汕海外华侨中广为传播,促进了他们爱国爱乡的善举。如旅越华侨郭琰先生,祖籍潮安县庵埠龙坑人。郭琰一向乐善好施,他对旅越华侨身故亡后遗骸未能回乡安土一事常引起为憾。其时,葬于越南义安公墓的潮侨遗骸尚余100余穴,郭琰于20世纪20年代初,将公墓石碑影相编号,遗骸起出化为骨灰,按编号封妥交由自己轮船公司的“元利轮”运回汕头,并委托汕头存心善堂登报招认,愈期而无人认领的,概由善堂代为安葬。


新加坡的第一座善堂是成立于1916年的“修德善堂养心社”,其位于勿洛北道的中式建筑于1982年完工,这座善堂可以溯源到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1902年成立的“大吴修德善堂养心社”。这一脉的潮安善堂大多以修德善堂为名。1942年,“大巴窑修德善堂”成立。1959年,新加坡又新建了一座“武吉知马修德善堂”。这种香火也传播到马来西亚,那里1956年建立了“修德善堂马六甲分堂”,1961年建立了“修德善堂麻坡分堂”,1964年建立了“修德善堂笨珍分堂”,1990年建立了“修德善堂平安村分堂”。麻坡和笨珍均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境内,而平安村位于马来西亚槟城州的威省。


陈志明、孟庆波在《善堂——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慈善寺堂》中研究指出,马来西亚几乎每个城镇都有至少一个善堂,有的善堂在别的地方甚至还建有分堂。例如北马来西亚眼色海的“明月善社”就有发几个分社。这些可称为“明系”的善堂不仅供奉主神大峰祖师,而且还供奉俗名宋超月的宋代禅师。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善堂向所有华人开放而不问其来处,但建立者和主要运营者都是潮州商人。例如修德善堂的杰出领袖张泗川就是蜚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商人,他为新加坡和马亚西亚的善堂捐资丰厚。


结语:定光佛信仰和大峰祖师均是北宋时期的外来高僧。两位高僧分别对于闽粤赣交界的客家地区和潮汕地区,甚至客家人和潮汕人聚居区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发挥深远影响。行文至此,笔者又联想到更多问题,诸如:定光佛对潮汕地区的影响如何,大峰祖师信仰对客家地区又有哪些影响,定光佛信仰和大峰祖师信仰是否产生互动,定光佛和大峰祖师是否一起出现某些寺庙里。上述这些有意思的话题,就留给以后的方家进行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