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报机是谁发明的怎么用(通信历史连载-电报)

2024-10-01 09:00:53

电报,是一种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18世纪50年代法国率先使用灯号和旗语的方式在一系列高塔上传播信息,称为Optical telegraph,也是电报一词的英文起源。电报信息通过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信号通常使用摩尔斯电码代替文字和数字,。

1753年2月17日:用电流进行通信的设想首次在《苏格兰人》杂志提出。设想是:26条电线分别代表26个英文字母。发电报方按文本顺序在电线上加以静电。接收方在各电线接上小纸条。当纸条因静电而升起时,便能把文本誊录

1784年8月15日:“遥望通信”视觉通信首次在法国里尔和巴黎之间使用。

1790年:法国工程师劳德·查佩和他的弟兄们根据胡克提出的视觉通信的原理,成功地研制出了一个实用的通信系统,这种系统能将报文发送到全法国。据说两兄弟之一是第一个使用”电报“的人

1832年:俄国外交家希林制作出用电流计指针偏转来接收信息的电报机。

1833年:“数学之王”德国科学家高斯和最早制成电流表的德国科学家韦伯,研制一种电磁式电报机,在他们两人的实验室之间架设了电报线。他们用一根可以左右偏转的磁针来传送信息,商定一种“密电码”:如磁针向右摆三下,再向左摆一下代表字母a,向右摆一下,再向左摆三下代表字母b。。。

1835年:俄国科学家希林格发明了可实用的电报机。同时41岁的美国画家莫尔斯在美国也研制出电报机的最初样品。

1836年:莫尔斯发明了将电流“通”和“断”来编制代表数字和字母的码—莫尔斯码,是电报发明史的重大突破。

1837年:莫尔斯发明传递信息的电码和电磁式电报机,获取美国专利。

1837年6月:英国人查尔斯·惠斯通及威廉·库克发明了五针电报机。这是历史上第一款具备一定实用价值的电报机。获得英国电报发明专利权。

1839年:首条真正投入使用营运的电报线路-英国的大西方铁路(Great Western Railway)装设在两个车站之间作通讯之用。这条线路长13英里,属指针式设计。

1843年:莫尔斯修建成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全长64.4公里。

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向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下图是发报电键。

1849年:鼓浪屿人林鍼于从美国回国后,撰写游记《西海纪游草》,介绍美国电报技术。林鍼于是最早把电报介绍到中国的人。在书中,他这样如此写道:每隔百步竖两个木杆,杆上横架电线,文字编为暗号,以码代字,用电报机传递,收发电报时,首尾各有人以任其职,如首一动,尾即知之,不论政务,顷刻可通万里”,当时没有“电报”一词,林鍼于称为“巧驿”、“急邮”

1850年8月28日:法国和英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铺设了一条电报线,是世界上第一条传送电报的海底电缆线路

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为世界上首次使用电报投入军事用途

1870年:英国驻中国公使威妥玛要求清政府允许英资在华公司设电报电缆,多次交涉后清政府答应了请求,奕訢表示:同意在水底安放电缆,但粗线端不得上岸。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将电报水线从香港敷设到上海,引至大戢山岛登陆,设立水线房,4月18日公开营业。这是外国入侵我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

1873年:从法国回国华侨商人王承荣与福州的王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报机,并呈清廷自办电报,指出“中国之驿站、烽火虽速,究不如外国之电报瞬息可达千里”。清廷拒不采纳“中国4000年来没有过电报,固仍泱泱大国也”,王承荣研制的电报机也被视为破铜烂铁,最终也未传于世。

1873年:法国驻华人员威基杰(S·A·Viguer)参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常用汉字6800个,编成第一部汉字电码本,名为《电报新书》。后由我国的郑观应改编为《中国电报新编》。这是中国最早的汉字电码本。

1875年:福建巡抚丁日昌福建船政学堂附设了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

1877年5月8日:福建巡抚丁日昌奏请朝廷架设台湾南北电线获准施行。这条从台湾府至旗下长95公里的电报线是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

1880年9月16日:李鸿章上书清廷建议设立津沪电报线,以沟通南北联系。

1881年12月28日: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津沪长途电报线正式开通并对外营业

1887年9月:中国首条海底电缆-台湾省新北市淡水区至福州市连江县川石岛

1890年:中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立刻用电报通知法国驻北京大使馆,让他们尽快与清签订条约。清廷方面,因为电报线路没能修进皇城,使得清廷权贵们没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战争胜利的消息。直到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从附近驿站快马送来的加急电报才被传到大殿之上,清廷“一朝皆惊”!当慈禧太后怪罪,李鸿章推说怕动了龙脉,电报线路没有修进紫禁城,只能用“电报+快骑”这种费时费力的办法传递战报,这才导致捷报没能及时送到清廷。

1890年:产于1890年的莫尔斯电报机。清末的电报局人员

1894-1895年:甲午战争,日本以电报截听李鸿章回传给北京的电报,得知了清廷赔款求和的情资。

1899年:广州在国内最早使用无线电通信

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在台湾建立电报监听站,得知沙俄波罗的海舰队驶经台湾海峡驰援旅顺与对马岛海域的战区,使日本一举顺利歼灭沙俄舰队。

1908年9月(光绪三十四年):江苏省以官款组织淞崇无线电局,供官商通报。中国第一份商用无线电报由淞崇无线电局发出。

1911年:德商西门子德律风公司在北京东便门、南京狮子山设立无线电报机,进行无线电通信试验。辛亥革命,南北通信就靠这两地的试验电台沟通

1911年:截至清末的数据,清廷共建设电报局近700个;在欧美拥有电报局最多的德国46000多个;日本电报局所4600多个,每年增加约300个;南美巴西电话局2000余个,每年平均增加约100个

1920年7月:中国中华邮政开办邮传电报业务

1921年1月7日:中国加入国际电报公约(万国电报公约)

1930年12月:与旧金山、柏林、巴黎建立了直达无线电报通信

1930年:上海南京间开办真迹电报

1933年:中国电报通信首次使用打字电报机

二战时期:德国人研制了密码发报机恩尼格玛密码机(Enigma),一度使盟军束手无策。最后遭到盟军更先进的密码机破译,并在大西洋海战中歼灭了利用电报通讯指挥的德军U艇舰队

国共内战时期:国共双方重用了电报编码/解码人员,但解放军除利用电报截听国军情资外,同时配合敌后渗透人员与民心向背的运作,取得优势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上海国际电台电报的嘀嗒声通往亚、非、欧、美、澳25个国家和地区,传播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
1950年1月:全国第一次邮电工作会议确定,首先通过恢复和建设电报网来迅速沟通信息国脉。

1950年4月起:新中国第一代电信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仅用了14个月就建成了覆盖全国连通世界、东亚最大的无线电报网。

一五期间:电信人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迅速建成以北京电报大楼为中心枢纽的全国有线电报网。

1958年9月29日: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国际国内通信枢纽-北京电报大楼建成,收、发电报实现半自动化。9月30日电报大楼投入使用,彻夜灯火通明,成了老北京最早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营业场所。

1956年:上海通信设备厂生产出中国第一部55型电传打字电报机

60年代:1964年推出双机头自动发报机,1965年推出晶体管载波电报机,1967年电传电报通信改用数字保护电码,1969年研制中文电报译码机(译码速度每分钟高达2800个汉字,平均速度每分钟1500个汉字)

1981年2月11日:广州市电信局引进开通全国第一套公众电报自动转报系统,标志着传统人工电报业务开始走向自动化。

1982年:中国电信人研制成功了大型自动转报机,很快形成以北京、上海为国际业务终端局、以省会城市为骨干的国内、国际用户电报网路体系

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发展经济、搞现代化,要从交通、通信入手,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

80年代:北京市民每年发出的电报都有3000多万封,电波穿越成为那个年代最便捷、最普及的通信手段。职工工资普遍一两百元,发电报一个字收费一毛三分五,地址和姓名也计费,一封电报两元左右,这对当时算是高消费,也是刚需。

1990年:北京电报业务达到顶峰,超过4440万封。报务员工作时连喝口水的工夫都很难挤出来。老北京人对电报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深更半夜送电报摩托车的突突声,能把整条胡同睡梦中的人惊醒,因为电报内容不是大喜就是大悲。那时“母病速归”和“今晚接站”一类的急电占比最多。

90年代以来:电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994年12月1日:最后一条上海到东京的国际电报电路正式关闭

2001年8月1日:国家取消公众电报特急和加急业务,电报逐步淡出百姓生活

2006年1月27日: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西联宣布终止所有电报服务

2017年6月15日:服务了59年的北京电报大楼一层营业厅正式宣布停业,唯一一个电报业务窗口搬迁至北京长话大楼。

2018年12月19日:上海用户电报业务正式下线

2021年6月16日: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的最后一台用户电报(电传)T203型交换设备“退出”网络。标志上海市的用户电报(电传)服务完成历史使命

下面欣赏一下电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