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钟千古鸣什么意思(永乐皇帝铸大钟是为了治失眠)
1.
永乐大钟不是北京城的镇物
永乐大钟其实是一座佛钟。永乐皇帝铸佛钟并不是为了振兴佛教,弘扬佛法;更不是要制作金镇,而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永乐皇帝年轻气盛的时候,尤其是为了夺取政权的时候,他不考虑死了多少人,可是到了晚年,他长期失眠。他认为是受到因战争而死的冤魂野鬼的骚扰。为了缓解这个情况,辅佐他当上皇帝的道衍和尚——姚广孝就建议他抄写佛经。于是,朱棣花了大量时间和心血亲自抄写了四十卷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和其他经文共约 20多万字,但是依旧没有什么效果。
后来,姚广孝让他铸一口大钟,钟的里外铸满经文,通过钟声来超度屈死的孤魂野鬼。永乐大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把铸造这口佛钟列入了迁都北京的三大工程之一。
里外全都是佛经的永乐大钟。据考证, 这口大钟铸有7部佛经, 9项汉文咒语和1000 多项梵文咒语,总计23万余字, 至今钟文清晰可辨。
1420年,大钟铸好并没有挂在佛教的寺院里。永乐皇帝命令手下把它挂在紫禁城边上的一处汉经厂里——明代是内府印制经文的机构,专门印刷汉字佛经的地方叫汉经厂。印制藏文﹑蒙文、满文等少数民族佛经的厂子叫番经厂。这座汉经厂的位置在景山的东边,明朝后期没落了,清乾隆年间在这个地方建起了法渊寺。
之所以把大钟放在这里,是因为朱棣认为能听到钟声才踏实,才睡的安稳一些。自从把大钟悬挂在汉经厂,钟声延绵不断每次敲108下。佛教认为人活在世间,有一百零八种烦恼,皈依佛教就应该断除这一百零八种烦恼。一个是剃度,头发是烦恼丝,把头发剃掉,从形式上去除烦恼;二是学习佛法,消除私欲与杂念,从思想上升华,烦恼自然就消失了;三就是每天专心地口中念佛经,手里数佛珠 108颗。每数一颗佛珠就远离一种烦恼,把108颗佛珠全数一遍,就距离一百零八种烦恼又远了一些,从而使身心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每天撞钟108下与数108颗佛珠,异曲同工,也是要消除108种烦恼。既是要消除孤魂野鬼的烦恼,达到超度孤魂野鬼的目的,也是要消除永乐大帝的烦恼。
由此可见,这口永乐大钟与五镇没有任何关系。当然通过听钟声来延长寿命那是不可能实现的。确实在大钟铸成之后仅仅敲了4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皇上就病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时年64岁。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之后就把永乐大钟安静的悬挂在汉经厂了。
2.
先有大钟后有大钟寺
永乐皇帝去世后,永乐大钟一直在汉经厂里闲置,无人过问。明万历五年即公元1577年,北京西郊新的皇家寺院万寿寺建成。万历皇帝下令将永乐大钟迁移到万寿寺。清朝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那几年天气干旱,农民的收成锐减,雍正皇帝亲自向上苍祈雨,安排在京城的北边建了一座觉生寺,因为按五方与五行的关系,北方属水,所以祈求上天下雨,向上苍求水要在北方,所以祈雨的觉生寺建在了京城的北边。
悬挂永乐大钟的钟楼
大钟寺山门
2014年,大钟寺整修后开门迎客。(和冠欣 摄)
当时有一位大臣想起了万寿寺里的永乐大钟,就建议把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并说出了理由: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金生水,永乐大钟是铜的,属金,北方属水,把大钟放在那里是有利于祈雨的。雍正皇帝听了觉得说的有道理,而且雍正皇帝也知道永乐大钟的精美、壮观,在明朝就是皇家大钟,是应该再次让它发挥作用的,就决定将此钟迁置到地处“京城之乾方”的风水宝地觉生寺。
把大钟从汉经厂运到万寿寺用了30年,这回运输可能是在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仅用了十年就完成了永乐大钟的迁移工程。可是雍正皇帝就没有明朝的万历皇帝那么幸运了,雍正皇帝下令移钟刚过了两年就去世了,雍正皇帝在有生之年就没能听到觉生寺里的钟声,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钟工程才完成。
因为来了永乐大钟,觉生寺也多了一个名称:大钟寺。永乐大钟在这个新家一直待到了现在。
雍正皇帝决定把大钟挪到京城之北,用途是祈雨,所以从大钟的位置与功能来说,都和西镇没有任何关系!
3.
颐和园铜牛也不是水镇
历史上,昆明湖既是一处皇家园林的水景,也是北京城的一座蓄水库,曾经有过“瓮山泊”“大泊湖”“西湖”等多个称呼。1750年,乾隆皇帝景仰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军的事迹,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
据说目的是用其操练水军,也有人说乾隆皇上修建颐和园,把昆明湖建成寿桃的形状是为母祝寿,与水镇无关。而且从说方位上看,颐和园、昆明湖也并不在北京城的北边,是在觉生寺的西边,说觉生寺的大钟是西镇,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镇,从方位上就自相矛盾的,还有人说水镇的镇物不是昆明湖,是昆明湖边上的铜牛。
在老北京镇水有镇水兽是龙子叭嗄。叭嗄性好水,老北京需要设立镇水兽的地方都是安放一只或者数只叭嗄。比如鼓楼前面的万宁桥,老北京人管它叫后门桥,2000年后门桥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就挖出了被埋多年的镇水兽。
万宁桥边的镇水兽叭嗄。
1920年代德国摄影师佩克哈默拍摄的颐和园铜牛。
民国时期从玉泉山上看到的耕织图。
所以颐和园的铜牛根本就不是镇水用的,据史料记载,这只铜牛铸造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
乾隆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自喻为天上的玉皇大帝,把颐和园的美景想象成天上的宫阙,把昆明湖喻为天河。有一天,乾隆望着昆明湖心想,在天河两侧应该有牛郎和织女,就安排铸造了铜牛,摆在了昆明湖的东堤岸边,又命人在昆明湖的西侧开辟了一块地,立了一块刻有“织耕图”三字下面有乾隆御笔方印的汉白玉石碑,作为“织女”与“牛郎”遥遥相望的象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