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祠的由来(从汇通祠到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案例名称:郭守敬纪念馆公共文化空间运营
案例类型:社会参与类
参与单位: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北京玖嘉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西典展览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忆空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实施时间:2018年11月至今
大运河,有多重要?
作为首都须臾不可阻塞的经济命脉,大运河承载的江南漕粮和大量物资,为北京近800年来的崛起,为首都交通运输提供了地理依托。依靠这条物流通达的水运航线,才能迅速调集举国资源营造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同样,漕运兴盛,带动了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元代的积水潭作为终点码头,沿岸出现了以南北交融为特色的商业街市和运河文化景象,是大都最为繁华的城市区域。
二水会流大光楼
(图片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如今,虽然京杭大运河经过交通发展与环境变迁不再发挥旧时的漕运功能,但它伴随着中国历史进程造就的沿岸地域文化,在空间上展现为一条纵贯南北的运河文化带。
是谁,让大运河全线贯通?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河北邢台人,元代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毕生从事天文、水利、测量、历法、算学研究和实践,及天文仪器仪表制造等科学技术活动,并取得了10多项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水平的发明创造。
他开创的永定河、白浮泉引水方案,奠定了北京城市供水格局。郭守敬规划设计和主持修建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河道、通惠河等工程,将隋唐时期东西走向为主的运河改造成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使漕船能够直航元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真正实现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
西海边的郭守敬铜像
(图片来源: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这座纪念馆,有何渊源?
说起郭守敬纪念馆的创立,就自然想到1986年重建汇通祠。
汇通祠原称法华寺,又名镇水观音庵,坐北朝南,红墙灰瓦,石券山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姚广孝所建。明代在德胜门西设置水关,并在此地堆土为岛,水从两旁入积水潭,岛上建有镇水观音庵。清代,乾隆皇帝下诏疏通河道,重修镇水观音庵,并赐名汇通祠。
汇通祠
(图片来源: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1976年,因修建二环路地铁,汇通祠被全部拆除。1988年,在侯仁之、吴良镛等老一辈专家的倡议下,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决定,堆土为山,重建汇通祠,并将复建后的汇通祠辟为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以为纪念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的历史功绩。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于1988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开馆时只有山上院内北房,展示面积不到100平方米。2007年汇通祠山上所有建筑都归纪念馆使用,于2008年重新开馆,展示面积扩大了几倍。
祠内楼北侧有吴良镛先生撰文的《重修汇通祠记》:
“元大都建城聚西北诸泉水,流行入都而汇于积水潭。明初改筑京城,在德胜门西置水关,下置石螭。迎水倒喷,并堆土为岛,水从两旁入潭,上置镇水观音庵。乾隆时改建名汇通祠。此处远映西山,南临清波,象征水自山出,归入瀚海,水声淙淙,若海潮音,仅此一端,亦可窥都城规划者之匠心。近至五六十年代,修筑地铁,全岛夷平。十余年后,清华大学建筑系有修复议,得市区政府与专家之积极支持,建筑格局参照旧貌,用为都城规划者郭守敬纪念馆。地面地下建楼房,外覆土石,以广利用,仍置石螭,重兴流水,并寻得旧碑,立亭护之。历数年工将成,蔚为大观,颇为赞赏。北京古都文物因建设发展拆毁不少,无需一一修复。但择其要者,因旧创新,古为今用,虽属新构,略窥文脉。都市发展日新,此城市历史发展之标志得以永存,辟为景点,以利游憩,亦胜事也,此亦汇通祠修复意义所在,是为记。”
其中“寻得旧碑,立亭护之”,指的即是20世纪80年代西城区政府在大规模整治什刹海重建汇通祠时,找回了乾隆御碑,在汇通祠后紧靠北二环路边建一石亭,并将石碑立于其中。
小馆怎样讲述运河故事?
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沿岸部分地区由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其中就包括作为元代京杭大运河终点码头积水潭(什刹海)地区。而位于北京什刹海风景区的郭守敬纪念馆则成为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点。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的改陈工作基于西城区委区政府对北京三条文化带建设的高度重视,随着对大运河文化带认识的不断加深,西城区进一步加大了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力度,下大力气整治西海环境,并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改陈工作和汇通祠周边环境再次整修列入了西海整治工程。利用汇通祠展示郭守敬,是一项恰当睿智的决策,是一项开创性的文化建设工程,纪念馆落成后获得各界好评。
郭守敬纪念馆
(图片来源: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传统的展陈陈列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已不能适应人们观展的需求。如空间过于狭小、展示手法单一、灯光效果不足、展室用具已经陈旧、展品制作简单、缺少观众参与的互动体验感等问题,影响了该馆展览功能与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2017年,为服务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整体建设,为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西城区政府启动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展陈改造提升工程,并列为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
经过专家组多次研讨,以及一年多的改造施工,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于2018年重新对公众开放。展馆以“世界名人郭守敬,世界遗产大运河”为主题,讲好“一个人、一条河、一座城”的故事,以“世界名人郭守敬”“大都水利开新篇”“通大运河树丰碑”“前贤遗珍恵后人”“科普教育展厅”五大展厅依次系统介绍了郭守敬的生平,特别是郭守敬对大都水利系统的规划和贡献,在贯通京杭大运河中的重要作用,延续至今的水利遗产及其对北京城市发展的贡献。
纪念馆除了展示郭守敬的生平功绩之外,还展出了元代北京水系沙盘模型、元代粮船有关书籍等,通过文字、诗词、图片、史料、视频、动画、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和元素展示中国天文、水利的科学知识,诠释大运河所承载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
馆内展陈
(图片来源: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在坚持免费开放的基础上,面向观众提供语音导览、微信导览、预约讲解等多种参观导览服务,尤其是通过配备专门的导览手册和音频课程等服务,面向青少年群体讲述好展览内容。建立起了成人志愿者讲解团队和小志愿者讲解团队,让更多公众共同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事业中来。同时通过流动展览等形式,深入街道和社区,真正服务于基层百姓的公共文化需求。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本着“一馆一策”的微改革理念探索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激发小微博物馆活力。过去三十年,郭守敬纪念馆一直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是北京市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通过陈列提升,进一步提高了纪念馆的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体制。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老城整体保护的新形势下,北京郭守敬纪念馆被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列为“关键节点”,成为普及大运河文化知识、阐释北京城发展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