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六义指的是什么(汉儒《诗经》“六义”说探源)

2024-08-09 15:30:35

硬着头皮,怀着对经典的崇敬,耐心把《毛诗注疏》读了一遍,我读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标点整理三册本,读起来比影印本要容易些。首先必须感谢整理者。都知道儒家十三经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基于种种原因,真正通读过的恐怕不多。真正花时间费精力去整理的学者就更少了。这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也是只有幕后英雄才能做好的事情。只有本着不为名利,在孤独寂寞中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和态度才敢做。同时只有达到了相当的学术造诣,才能整理好。否则,还不如不整理。

我曾经说过,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要着急着发表观点,关键是在于理解和继承。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把经典读好,一味急功近利想出成果,这样写的东西恐怕不是无人问津,就是贻笑大方。凑热闹,做不来好学问。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错误之处,但我仍然坚持对整理者的由衷感谢,感谢他们为普及经典,传播先贤思想付出的巨大努力。

读这套书花费的时间很多,半懂不懂之处也不少,虽然我的见识粗浅,也时时有所收获,常为先贤的精彩观点,尤其是对孔颖达作的疏赞叹不已,古人诚不我欺,遂下决心再次精读领悟这本书。近期,又认真阅读了《毛诗谱·序》和《毛诗大序》,针对这两篇对诗经纲领性总结的文章,结合我所学的知识,重点谈谈诗经六义的相关问题。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但古代六义与此排列顺序不同。六义最早称六诗出自《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而六义则出自《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大序一般认为是孔子弟子子夏所撰,可能后来经过毛公的整理。风,就是国风,今一般认为是不同地域的民歌。之所以用风的原因,一是用自然界中的风喻指人类社会中的民风,意思是移风易俗。二是风也同讽,这里不是讽刺,是委婉劝谏的含义。这种风的教化,与直接的说教不同,强调的是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风是六义的总名。君臣皆能用六义。君用之以教化群下。臣用之以箴刺君上。诗本为志的外在抒发,这个志不是一般的心志,而是关乎政教人伦的。诗歌合乐演唱,其表达是委婉的,不会直言君王的过失,而人君也不以为罪,且知过能改。这是一种理想的诗乐教化形态。

诗人作诗时,出于精诚,一人之心为众人之心。他若是心系一国之众,言说的是一国之事,则系于诸侯,就是风。若是心系天下人,言说的是天子之政,则系于天子,就是雅。从一人可以看出一国政教得失。风、雅皆是民心所系,只有那些言说、举动皆符合世人之心的风雅作品,才会被乐师收集整理,载入乐章。

风诗一共有十五国,这十五国的排列顺序是有讲究的。主要依据是受封之国的始祖身份、基业、功德,加上诗歌本身颂美刺恶的内容,考察时政得失,国之大小而排定的,孔子之前的风诗顺序与今不同。

雅,就是正的意思。天子要以政教整齐天下。诗人要言说天子政教得失,总以齐正为名。若王齐正天下得其道,则为述说美政,若王齐正天下失道,就讥刺他的恶。雅诗与王道兴衰有密切关系。文王武王用诗之道则兴,而幽王、厉王不用诗道而亡。

雅有分为大雅、小雅,大雅为大事,小雅为小事。这里必须提到变风、变雅。既想了解变风、变雅,就必须知道正风、正雅。根据郑玄在《毛诗谱·序》中的说法,诗是随着礼产生的。人类早期上古社会里,人心质朴,上下无间,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人们之间可以坦诚直言,是没有诗的。

到了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君臣关系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平等融洽了,无论表扬,还是批评,都不能自由而直接了。

随着礼仪制度的制定,上下尊卑不同,等级森严,尊卑不同,君主威严高高在上,臣子柔顺跪伏在下。这时的社会世道渐颓,奸伪丛生,上下相犯,所以臣下不得已才用诗歌颂美政,讥刺过失。望人君听闻之后,能悔过改错。此时的风雅就是正风、正雅,表达的是先王教化风行,君臣和睦的内容。是武王建立西周后采集,成王执政时命太师整理编订的。

此后周王失德失范,在诸侯中失去威信,王道沦丧,诸侯僭越,征伐无常,风俗浇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于是就出现了变风变雅。到了幽王、厉王之时,政教衰败,王室空虚,各国交攻,百姓怨怒,这时的诗已经完全变成讥刺和怨恨了。

后来孔子对这些变风、变雅重新进行了编订。孔子对诗经的编订,意在告诫统治者,用诗道则享太平、民安乐;不用诗道,则陷乱世、遭放弑,吉凶全系于诗,就看用与不用,让后世人君以诗证史,以诗为鉴。

诗到了王霸之末,也就是齐桓晋文之后,就不再存在了。因为此时纲纪不存,礼崩乐坏。此时,天下大乱,善恶没有标准,诸侯力征,诗已经失去了教化价值,诗人的创作已经失去了意义。

所以,诗的兴衰总是与国运联系在一起,变风变雅之兴,就在于始得太平之初,世风开始恶俗之时,因为此时王道初失,尚可匡救,诗人才以古道热肠作诗救世济世。所以说,王道衰,诸侯有变风,王有变雅。变风始于齐风,邶风,变雅始于周厉王。

颂,就是容的意思。就是形象、气度。是说天子盛德,政教有形容,有可观之处。颂这一文体比风雅产生的早,礼之前已经出现了,并非是周以后才有道的。内容主要是赞颂先人功德,遍告神明,报谢神恩,是在祭祀场合使用的乐歌类型。除了《周颂》,还有《商颂》和《鲁颂》。之所以有《商颂》,是为了表达对前代王者的功德的尊重,《鲁颂》是变风中称美的部分,加之鲁为周的至亲,所以保留了《鲁颂》。

风雅颂都是为了对民众施加教化,三者是有固定顺序的,先风,后雅,再颂。从君王层面来说,以风熏染,然后臣民感悟,加以正面教化,则归于正道,德化而功成。对于臣民而言,讽动君王,微言劝谏,使君王齐正,遂万物感化,乐享太平。说到底风、雅、颂是实施教化的不同方式。

郑玄对《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的赋比兴作注说:赋,是为了直陈政教的得失。而比,是不敢直言,讥刺当世之失。兴,是为了避嫌让人误以为是谄媚阿谀,诵美善事的。而孔疏则进一步阐发说,赋,就是直接陈述事情,言说事情的道理,以直接陈述为正道,所以与比兴而言就放在首位。而比是比方于物,用别的东西来类比,而比比兴意思显明。而兴则托事于物,把想法寄托在相关的事物之中,相对于比则隐秘一些。

风是诸侯之事,雅是天子之事,风雅颂是诗的体式,赋比兴是诗的手法,用这三种手法成就这三种教化,就是义。这就是诗经六义的由来。

诗还有四始,即风、大雅、小雅、颂,四始被视为治乱兴衰的开始。可以认为六义包含了四始。四始六义构成了汉代诗经阐释的核心概念。在汉儒看来诗是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功能的,与王道治乱密切相关,孔子授六艺,把诗放在首位,其中蕴藏着复兴先王之道,以礼乐实现天下太平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