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法定节假日吗 唐朝人怎么过元宵节?
上元节,长安,李必坐在新成立的情报局靖安司,等着望楼传来的消息……
在大唐皇都的居民不知道,上元节辉煌灯火亮起之时,等待他们的,将是场吞噬一切的劫难。突厥入侵、狼卫突袭、绑架将军之女、各种暗杀朝廷大员、烈焰即将焚城,千万长安城内百姓的性命危在旦夕,毁灭长安城的齿轮正在转动……
正月十五是唐人的上元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宵节。到了这个节日,不仅放假三天,更是取消宵禁,供唐人尽情嗨游——赏花灯、猜灯谜、密室逃脱……“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不管是小说还是影视剧,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辉煌壮阔的燃灯场景的打造,《长安十二时辰》都离不开上元节丰富多彩的节俗。 如果说上元节为《长安十二时辰》的核心之一,那么唐朝绝对称得上是上元节的核心,因为唐朝又被看作是上元节成型的关键时期。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夜
唐朝公务员的“法定节假日”
上元节,是中国受到道教文化影响得以命名的传统节日之一,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一般被视为中国年节的最后一天。
元宵节属于“国家法定节假日”,并不是后代人的创举,而是早在唐朝时期被确定下来了的。
唐朝有关于上元节放假的“假宁令”,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关于上元节“放假“的明文法规,上元节因此在唐朝时期,便已经成为了法定的“国家节假日”。
虽然被列为了法定节假日,但一开始上元节只有一天的假期。节日结束后公务员们严肃的工作态度干扰到皇帝愉悦的心情,唐睿宗李旦因为上元节玩的燃灯过度,右拾遗严挺就看不顺眼了,于是乎他要求唐睿宗李旦不要日以继夜地折腾,唐睿宗没办法也就只能从命了。到了后来唐睿宗的儿子——唐玄宗,估计也不想普天同庆的好日子被那些不解风情的官员们破坏,干脆将假期增加到三天,并且政府出钱资助公务员们的玩耍!
唐朝的中国式不眠夜
在古代城市管理中,为了安全起见,实施“夜禁”。夜禁指在固定时间内,禁止夜间通行。
唐朝长安也实行宵禁,夜禁鼓一响,便禁止出行。不过,为了长安市民能够充分享受他们的上元节,节日期间,并不实行宵禁,而是统一“放夜”三天,这样市民就可以在夜里自由穿梭于长安各坊之间。上元节“放夜”的习俗起源于唐朝,唐之前的朝代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专门为某项节日开放夜禁的行为,唐朝之后,这一习俗渐渐被固定下来,并被历朝历代流传了下去。所以,上元夜“放夜”,可以说是唐代的创举。
古人视黑夜为神秘与危险,但是唐朝在上元节期间,打破“夜禁”,借助遍布室内室外的灯火,驱散笼罩天地的黑夜,人们吃着肉粥、面茧、丝笼、火蛾儿、玉梁糕等美食,进行踏歌、拔河等活动,开启通宵达旦的狂欢模式。
放夜催生的中国情人节
古代的女性们是被不允许随意出门的,更不用说夜里,但是上元节期间男女破除日常的禁忌,皆可于夜间外出游玩,于是这个节日也成为众多痴男怨女互诉衷肠的最佳时机,更有甚者会选择于此期间私奔。
《旧唐书》记载:“四年正月望夜,帝与后微行市里,以观烧灯。又放宫女数千,夜游纵观,因与外人阴通,逃逸不还。”大意是指唐中宗时期,放数千宫女外出夜游,但是却有宫女和外人私奔。原本的法定节日,因为放夜的习俗,渐渐变成了男女之间密会的假期。
后世很多文人骚客,也以上元节的爱情为主题,创作了绝佳的诗句。比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里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互述衷肠的情侣
上元节重头戏,“燃灯”
虽然在历史上,燃灯多与神秘的原始崇拜、高深的天时物道相关联,稍显“沉重”,但是在后期的发展中,娱乐性不断增加,并最终成就了上元节的“狂欢之夜”。
俗话说张灯结彩,唐以前,“张灯”多为地方性民间活动,载于史册的少数帝王的燃灯,也只是统治者偶尔的祭祀或庆典,并没有稳定下来。据传隋炀帝时期,上元节期间会堆起数十堆火堆烧灯,并且所用材料皆为名贵异常的沉香木,不过这种模式与后来的燃灯习俗还有很大差异。到了唐朝,燃灯不仅仅是前朝的烧火,还兴起了各式的燃灯。这种“燃灯”活动也成为了传统,代代流传下去。
上元节燃灯会
唐朝上元节灯形样式繁多。《云仙杂记》记载唐代正月十五夜宫中张灯,云:“白鸾转花,黄龙吐水,金鬼,银燕,浮光洞,攒星阁,皆灯也。”意思是指由各种模仿动物形状的灯,诸如有银燕、黄龙、白鸾等形制的灯具。
唐代创新的灯具中,最为瞩目的是当时流行的“影灯”。影灯的出现,充分表明了唐朝人活跃的创造力,因为影灯运用了“热动力学”物理知识,通过内置燃烧的灯烛发热,推动花灯旋转,用五色错纸和菩提叶制成的灯面。灯面上绘置的人物形状,在灯光的照映下与灯体的不断旋转中显得栩栩如生。
各种动物形状的灯
受到上元节灯俗影响,更有王公贵族兴起做“灯婢”, 灯婢是用木雕成侍婢像的灯架,手持灯火,拟人而伺立。在《开元天宝遗事·灯婢》篇中,记载“宁王宫中,每夜於帐前罗列木雕矮婢,饰以彩缯,各执华灯,自昏达旦,故曰之为灯婢”。
除了这些样式巧妙的灯形之外,唐朝的灯还讲究“高大”,诸如还有灯树、灯轮、灯楼等。灯树是在隋朝的基础之上发展来的,参照树的形状而制成的一种灯架分枝矗立的灯形。武则天的同母姐姐韩国夫人,就曾在上元夜点百枝灯树,竖立山上,光亮非常,百里之内都可看见,此灯树之形状高大、灯火辉煌,可见一斑。
灯轮是受到佛教灯具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样式的灯形,灯轮为七层,一层七灯,犹如车轮一样。据传,唐睿宗时期,上元节3日2夜,建20丈高的灯轮。更夸张的是,唐朝还有“灯楼”。李隆基比父亲唐睿宗更加优秀,已经不满足于灯轮,开始建灯楼。
唐朝韩鄂《岁华纪丽·上元灯楼》有载“唐玄宗於上阳宫建灯楼,高一百五十尺,悬以珠玉,微风将至,鏘然成韵。”唐朝一尺约等于现在的30.7厘米,所以一座一百五十尺的灯楼就有46米多,那就等于现代的15层楼那样高。先不去考证这个记录的准确与否,但是起码能从中窥探唐朝的确有巨型灯。
灯楼高则高矣,还在周边悬挂宝石珠玉,微风一吹,宝石碰撞的叮咚之音扰破深夜高空的寂寞,再伴随着民间璀璨的灯火,不得不说唐玄宗奢侈的灯楼还很具有美感!
官民同乐的“踏歌”
踏歌起源于汉代甚至更早,风靡于唐朝,广受官方与民间的喜爱,在上元节当日更是会戏“踏歌”以助兴。唐朝的踏歌也叫作“踏谣”,唐朝政府会在上元节举办大规模的上元节活动,比如唐睿宗精选了长安少女千余人,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
踏歌
而唐玄宗更是热衷于踏歌词,引起朝廷文士竞相创作。唐朝顾况《听山鹧鸪》中有诗句“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描述了民间村落百姓通宵踏歌的场景。白居易的《正月十五夜月》写道:“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会厌杭州”描写的是杭州踏歌热闹的场景。
古老的拔河
除了官民共享的踏歌之外,唐代的民间还兴起了拔河比赛。拔河在历史上又称“牵钩”之戏,在唐朝才有了“拔河”之名。《封氏闻见记》:“两钩齐挽,大组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其中所描述的活动,就是唐朝正月十五的拔河比赛。拔河具体过程则是以四五丈长的大麻绳,两头分系小绳数百条,人们分二队地开始“拔河活动”。
拔河
不吃汤圆而吃粥的上元食俗
在唐朝上元节美食中,首要食用的是白粥或肉粥,《唐六典》记载:“又有节日食料……正月十五日、晦日膏糜”。“膏糜”就是肉粥。肉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祭祀之用,其中也包括“迎紫姑”,但是并未明说是正月十五迎紫姑专用食品,直到唐朝才稳定下来,成为上元节主要美食。除了粥之外,还有其它许多上元节美食。诸如用糯米做成的名为“面茧”的蚕茧型食品,用麦面制作的名为“丝笼”的饼状食品,还有名为“火蛾儿”的油炸食品,名为“玉梁糕”的由米粉或麦粉制成的糕点。
元宵节吃汤圆始于宋朝,当时汤圆有“元子”、“水团”、“团子”、“圆子”等名称,而在唐朝吃的则是其它美食。不管唐朝的上元节美食与现代的差别有多大,但是人们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有固定或专一的食用之物,就表明对这个日期的特别定义。唐朝之前,正月十五没有专一的食用之物,直到唐朝才出现,是上元节发展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