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普照,禅悟圣地——余姚陆埠支山寺

2024-12-19 08:45:34

支山寺位于余姚市陆埠镇支溪岙村,背倚雄伟五马山东麓,坐北朝南,南迎支山,幽源支溪从寺前流过,延寿古桥南北横跨,连接千年古寺,这里幽雅的环境,幽篁的竹林,幽静的古道,幽深的山谷,幽源的支溪,还有那幽默的鸟叫声,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色,佛光普照,禅悟圣地。

东晋高僧支遁云游此地,恋景寓居,布道施经,创建律院,为支山寺始祖,支遁(314-366年),字道林,河南开封人,世称支公。佛学家、文学家,他主要是学习佛教大乘般若学,精通东汉支娄识译的“般若道行品经”和三国吴支谦译的“慧印三昧经”。他讲解佛经重在领会般若学的基本思想而不拘泥于字句,还多次得到晋哀帝召见,让他在京都东安寺讲“般若道行品经”,受到“僧俗钦崇,朝野悦服”。

晋开运二年(945年),置名支山院。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赐定慧院额,常住田二十五亩,山一百八十亩,熙宁间(1068-1077年)宗正禅师徙寺于西南里许,仍名支山寺。后星移物换,兵燹纵横,寺或废或兴,到前明开国时,寺已名存实亡。

祖超禅师继承佛法,慨然以兴复为己任,结茅搭舍,寥寥数椽,重开草昧。万历间(1573-1620年),无碍真禅师接承重任,开阔大殿,轩庑回旋,方丈有室,香积有厨,斋寝门堂无不备,金姿宝相无不新。

清乾隆(1711-1799年),香鼎云幢,光昭龙象,晨钟暮鼓,声振林泉。乾隆三十六年,知县题其额,曰:“经传道德”。清代诗人陆达履撰写《重建支山寺记》。

1925年,不幸大火,后殿、厢房及一切禅房全被烧毁,古寺残迹,荡然无存。

1990年,聚八方善信的热心护持,两序大众的悲心善愿,从原址废墟初步重建天王殿,并于1993年5月隆重举行重建开光典礼仪式。

2002年,安强禅师,一遵师嘱,不远千里,寻迹来此,香油积累,倾囊垒砖,苦心禅佛十几年,显大殿、厢房、山门,初见规模。名士信徒,观光拜佛,经传道德,发扬光大。

游客在这里既可以走进千年古刹,瞻仰庄严佛仪,焚香顶礼,参悟支遁禅学思想,祛除诸多烦恼获得平静的愉悦,也可以漫步林间古道小憩松下或登高望远临风高歌,尽情领略感悟休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