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五眼联盟是什么意思(国际情报组织“五眼联盟”,如同黑色幽灵飘荡在地球上空)

2024-08-07 10:45:28


美国大家都知道,五眼联盟究竟是个神马玩意儿。其实,作为情报组织,它不是新鲜玩意儿,它的历史到今天已经走过了78年了。

而简单地说,它就是以五个国家:英美及另外三个英联邦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情报机构组织成的全球情报信息共享的一个国际情报合作机构,当初的目的便是共同对抗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世界为首的。那么,这个机构是如何诞生的,内部构造又是如何?

1946年,这些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五国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了《英美协议》(UK-USA Agreement),形成了"五眼联盟",这个联盟在很多年中始终不为外界所知,以至于今天很多人还认为这是个新兴的国际情报组织。这五个国家中,虽然英国在情报领域是现代谍报业教科书般的存在,拥有最为丰富的经验,但主导这一协议的是美国。

19世纪诞生了一系列科技发明与发现,其中便有了电报,摩尔斯电码及空中交错往来的无线电波,电子通信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大发展,同样在军事上,各类军事通信不再依靠人力马力,效率有了质的飞越。但有了矛,便有盾,信息拦截技术也同时应运而生。而此后的每一次热战争,让信号(电子)情报在战场上,在整个军事谋略判断和国家政治手段上的重要性已成共识。

小知识:中国的1871年6月3日开始通报。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中国人最早研制的电报机1873年,华侨商人王承荣从法国回国后,与福州的王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报机,并呈请政府自办电报。当时清政府拒不采纳。

1877年6月15日,洋务派大佬李鸿章自建了一条从上海官署到江南机器制造局的电报线,这是中国第一条专用电报线。李鸿章发出了中国第一份电报:“行辕正午一刻。”

李鸿章

1914 年,军事通信监听和破译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壕里士兵们的生死。

1919年,英国政府创建了政府代码及加密学校,归属于著名的布莱奇利庄园外事办公室(英剧《布莱奇利四人组》在开篇部分便有说明这个机构,不过,这个剧很好看,但后来的走向不涉及本文内容)。这个学校曾是世界上最顶尖的信号情报人才辈出之地。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就曾因为"面具行动"(Mask Operation)而声名鹊起,它截获并破译了英共和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总部之间的无线电通信和密码。

《布莱奇利四人组》海报

而彼时在大西洋彼岸,年轻的美国信号情报处(这是当时美国在1930年集合了国内最好的密码专家与顶尖设备组建的一个信号情报组织,隶属于美国陆军)正偷偷截取和破译本国与苏联之间的外交通信。

而真正意义上开始破译苏联情报(著名的有Bride计划、维诺那计划)则开始于美苏相对最为合作团结的时候,也就是二战期间的1943年。当然,自此以后,这样的情报作业成为了美国信号情报作业的主要方向至今。

由斯诺登曝光的文件证实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主要的长期情报项目,即"梯队行动"(拦截和处理国际通信卫星系统发射的通信数据)与"候鸟行动"(目标为昔日没有崩塌前的苏联,今天的俄罗斯无线电通信系统)。而这两个行动上一层级的总行动命名为"霜冻"(大规模全球监听)主要子行动。

简单的说一下"霜冻行动",其启动于1966年,当时,随着二战的结束,冷战则已经进入了剑拔弩张,随着军事科技跨越式的进步,1945年5月英国人阿瑟克拉克首先提出关于静止卫星的设想;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3年7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1965年4月,国际卫星通信组织发射了第一代 “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1),正式承担国际通信业务,这同时也标志着卫星通信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主导,英美情报组织合作的“霜冻行动”也摁下了按钮,任务目标:拦截所有通过通信卫星传输的信息,而“梯队行动”首当其冲。

当然,面对战争和政治利益,情报一直有着跨国合作的传统。二战期间,多国情报部门联手破译纳粹密码就是一例。德国的恩尼格玛转轮密码机的故事至今是各类二战谍战影视里出镜率最高的故事背景,希特勒曾无比信任其密码系统是牢不可破的。德海陆空军曾依托这一密码系统实现了前线部队、装甲部队、海军、各军用后勤基地,机场之间快速高效地通信指令调度,成为希特勒在战争初期闪电战成功的重要武器。

博物馆里的恩尼格码密码机

追溯到二战全面爆发前夕的1939年,法国总参二局花费了大量金钱通过情报贩子(德国战争部密码处工作人员汉斯.提罗.施密特)获得恩尼格玛密码机使用说明及其加密代码,但法国当时的技术力量却无法破解恩尼格码原理。于是与当时在信号情报技术上作为翘楚的波兰军事情报部门合作。波兰数学家、密码学家马里安·雷耶夫斯基与另外几名同事通过不懈的努力,但也只破译了恩尼格玛部分秘密。

1939年9月,在德军入侵波兰前夕。波兰预感到了危险在即,迅速将破译工作移交法国和英国,并提供了两台恩尼格玛的复制品秘密运至英国。以今天被誉为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的阿兰.图灵教授为首的布莱奇利庄园团队最终破译了纳粹最隐秘的信号机密(史称"厄尔特拉"行动,意为"超级机密"),血腥的二战因此得以提前以盟军胜利结束。

人工智能之父-图灵

1940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就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进行了最高层的秘密磋商,讨论建立优先互惠的情报合作关系。

1943年5月,双方秘密签署《布鲁沙协定》,即最初的《英美通信情报协义》。美国彼时与其英国盟友一样,对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不断扩张感到不安。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不久,美国宣布参战,“太平洋战争”正式打响。英美决定扩大现有的双边协议。

二战结束后不久,1946年,英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了多次秘密会谈,旨在协调彼此军事情报,各地区共担责任,支援经济中落,正在战后重建的英国,以此达到保卫和捍卫英联邦的目的。

在伦敦的一次会议上,加、澳,新加入英国政府通信总部主导的"英联邦信号情报组织"。

由此,《英美协议》虽只有英美两大国签署,但事实内容里是一份涉及五国的协议。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该协议又衍生出多份附件。美国为"第一成员国";另外四个分布在全球不同区域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则从一开始已结盟,被视为"第二成员国"。

在此框架下,美国国家安全局(1952年正式成立,从美国武装部队安全局撤裁改组而来)负责监听中南美洲、苏联东部(即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部分)、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

英国政府通信总部负责非洲、苏联西部(即乌拉尔以西的欧洲部分)及欧洲其他地区;

新西兰政府通信安全局负责西太平洋地区;

澳大利亚国防信号局(澳大利亚信号局)负责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地区;

加拿大通信安全局负责苏联北部、高纬度地区和极地地区。

图为加拿大安全情报局的一个办公地点

加拿大:作为英联邦成员国,在与英国建立情报合作后,也开始和美国情报机构接触。1948年至1949年,加拿大与美国达成了多项双边协议(如《美加协定》),确立了美加通信情报合作。双方联手收集、处理和传输除美国、英国和英联邦外其他国家的通信情报。1950年,美加两国海军签署了一项情报合作协议。至此,加拿大正式成为"英美情报共同体"成员。

澳大利亚:同样作为英联邦成员国,且是二战期间,美军在太平洋上的主要基地,于1947年,澳大利亚在墨尔本成立信号情报中心,即国防信号办,后更名国防信号局,现名为澳大利亚信号局。该局以珀斯和卡巴拉两个监听站为据点,统筹在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锡兰(现斯里兰卡)和中国香港的情报行动。1949年至1950年,英国政府通信总部与澳大利亚国防信号办展开联合行动,以新加坡为起点,监视东南亚国家。1974年,距离达尔文几公里远的肖尔湾接收站接手该行动,主要目标锁定在印度尼西亚。

澳大利亚信号局

新西兰:事实上,这个在我们现在国人眼里风景如画,奶粉灵魂之地的国度,却是作为“五眼联盟”之一,它就是个工具国一样的存在。如同英国唐宁街办公室里的一部电话机而已。

1948年,新西兰海军部重新启用怀乌鲁监听站。在以后三十多年里,怀乌鲁监听站一直接收来自墨尔本的指示,并在英国政府通信总部的操控下,成为覆盖太平洋与东南亚地区的监视中心。新西兰实际上都是在澳大利亚的领导下行动的。1949年,新西兰在惠灵顿成立联合情报局。该局参照澳大利亚国防信号办的结构框架,设置了情报分析员、行政和通信官员等职位,由军人担任。实际上,它所收集的信息大部分与新西兰无关,主要是为满足英美两国的需求。设备的定期更新也由英美负责,以便跟上曾经的苏联,今天的俄罗斯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该监听站的工作人员由英国负责培训。

1955年2月15日,新西兰联合信号组织成立,受国防参谋长管辖,统管新西兰所有电子情报工作,由专人负责(任期三年)。该组织还负责怀乌鲁监听站的运行(在越南战争期间,怀乌鲁监听站的作用显著,其情报、技术和行政团队得到高质量发展):同时,为驻外(包括墨尔本)的军事部门(舰队)输送情报人才。至此,新西兰的情报活动正式被纳入"英美情报共同体"。1977年,新四兰政府通信安全局成立。不同于军人占主导的澳大利亚国防信号局,该局主要参照英国政府通信总部的模式,很多职位由文职人员担任,且与美国的关系更为紧密。

1982年,怀乌鲁监听站的工作移交给新建的唐伊莫阿纳站。

1984年,《英美协议》成员在新西兰政府通信安全局召开会议,讨论信息通信系统的升级。会议还有另一议题:将新西兰政府通信安全局的行动纳入美国国家安全局主导的全球情报网络。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局希望在南太平洋地区设立新的卫星通信监听站。新西兰政府通信安全局与澳大利亚国防信号局的负责人各自努力游说本国政府满足美国这一需要。

1989年,新西兰怀霍派基地建立。该基地拦截的信息经筛选后传送给由总理直接管辖的新西兰政府通信安全局。这个也能侧面说明,新西兰为啥禁用中国的华为5G设备了吧。

除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外,其他一些与英美结盟国家的情报机构也小范围地参与了英美情报网络,这些国家包括德国、丹麦、希腊、意大利、日本、挪威、韩国、泰国、土耳其等,某些国家甚至成为《英美协议》的"第三成员国"。

由于高度的机密性,"五眼联盟"的合作关系长期以来都不甚明朗。各国当初签署协定结成联盟,其公开目的是在冷战背景下交换信号情报。根据协定,成员国之间互派联络员,常驻于彼此情报部门。例如,美国在英国伦敦及政府通信总部所在地切尔滕纳姆各设了一个特别联络处。

英国则在美国国家安全局总部米德堡派驻了一名联络官。但不久之后,美国迅速成为该联盟的主导成员。它无所顾忌地施行和滥用歧视性规则与做法,其他成员国则被迫调整其情报程序,并使用由美国国家安全局提供的情报设备,美国因此能不露痕迹地侵入其他成员国的设备,轻而易举地获取它们收集的情报。比如,美国在英国奇克桑德兹的设备始终监视着盟友的通信;美国驻伦敦大使馆则收集着白厅街的数据,而白厅街是英国众多军政部门的所在地。可见,在"梯队行动"下,没有真正的盟友。

各成员国信号情报机构通用的运行规则、程序、目标、设备和方法详述于以下文本中:《信号情报国际规范》、《通信情报安全规范》以及明确任务分配的《信号情报联合行动名册》。实际上,各成员国在该联盟协定中的地位并非对等,比如地面监听站截获的信息在交换时不得不受制于其中一方的优先权规则。一方面,美国在联盟中居主导地位,其他成员国投入人力、物力,向美国输送来之不易的情报。另一方面,美国将通过其空间技术拦截而来的情报视为国家财产严加保护,除非向美国国家安全局提出申请,否则其他成员国难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但其中英国的地位较其他三国高一些。

而“五眼联盟”的“联盟”含义,并非是我们汉语里那样有一种团结的含义,几乎非英语、非白种人、非新教的国家,即非"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的族群,或多或少都是情报收集的对象,并都需要受到监听。包括所有北约盟国、日本、越南、泰国及其他东南亚条约组织的部分成员国。

由《英美协议》产生的"五眼联盟",包括在其指导下的"梯队行动"一直以来都是复杂微妙的,在21世纪更是如此。这一情报组织究其实质就如同一个黑色的幽灵,飘荡在球的上空,觊觎和窃取着每一个人的信息,赤裸裸地为美国政治、外交和军事利益服务,在过去的历史最后,常常助其度过国际政治危机和栽赃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