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宅的定义(所谓“媚宅”到底指什么呢?它到底有什么坏处?)

2024-08-15 15:00:33

“媚宅”,个人理解,本质就是指作品过度追求商业化,跟风投机取巧,吃相不太好看的行为。

而“媚宅”的最大坏处,是降低了作品商业成功的标准,容易造成一段时间内的“劣币驱逐良币”,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对业界、圈子形象的全方位拉低。

但坦白地说,现实中对“媚宅”的批判,却比媚宅的定义复杂很多,借用一句话:“观众其实并不抵触‘媚宅’,只是讨厌没有‘媚己’。”

就像上边学姐和宅梨争论的那样。


所以下边自己想要说的,可能是谁都不愿意听的东西吧= =……


关于《埃罗芒阿老师》,自己之前也写过类似的东西,至今想法也没有改变。

其实,“媚宅”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在商业的层面)动画也是商品,是因为业界嗅到了某种商业套路(收回成本的稳妥套路)。

而对作品评价的争议,主要在于(在艺术的层面)评价角度和衡量尺度(或许还有立场)的不同吧。

在纯商业的角度,“媚宅”行为“存在即合理”。

因为在打算和进行媚宅行为的时候,制作方明显很“摆得正自己的位置”:制作方虽然创造文化产品,但制作方代表资本增值的本质没有改变,一切以商业利益为准绳并没有错。

“媚宅”其实不正是尊重市场需求,对目标读者和观众群的准确定位和精确打击吗?

在说“XX媚宅”的同时,是否应该先考虑一下,为什么动画、漫画、轻小说和游戏的制作者会认为自己进行“媚宅”能稳妥收回成本和赚钱呢?


这个理由可以套用一句话:观众就是上帝。


《动漫圣经·观众福音》

观众见了美少女,觉得美少女是极好的。

于是观众说:“要有美少女!”

故事里便有了美少女。

既有了美少女,观众又说:“要有后宫!”

故事里便有了后宫。

观众又对业界说:“后宫们应当信我,护我,疼我,爱我。这样,你们便可得到收益。后宫不信、护、疼、爱我者,我不必给她们钱。”

于是后宫作便铺天盖地,观众觉得是极好的。


基本就是这样的套路吧。


虽然带有文化产品的信仰属性加成,但商业动画的生产的本质和日用品的生产一样,正是因为制作方的大家知道(或者感觉知道了)什么类型作品赚钱,才会一窝蜂去生产某种产品。

比如机甲动画风靡几十年,至今仍在通过各种方式探索新的出路(在科幻的基础上增加成长、智斗、恋爱、传说等等元素)。

比如自《俺妹》和《缘之空》等妹控作品大获成功后,妹属性的作品开始大规模出现。

很多时候,正是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市场的供给。

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

来看看仅仅播放不到一年的《埃罗芒阿老师》的总播放量。

再看看前段时间让B站上热搜的《干物妹!小埋R》的总播放量。

两部几乎公认“媚宅”的作品,播放量不到一年便以远破千万,有多达百万以上的受众。

而看看下边两部几乎公认的艺术精品:

已播放五年了的《冰菓》,今年才破千万播放量,这还不如某些人气游戏和鬼畜视频。

公认神作的《秒速五厘米》则更惨

作为诚哥在《你的名字》之前的代表作,已经积累名声十年了,播放量至今还没有破千万,这还是有大热的《你的名字》加持下的结果。


当然,大家可以说这两波观众不是一路人。

但是,仅仅看这个,就不难知道“媚宅”作品存在的合理性了。

更何况,同时喜欢这四部作品的人其实还是有的(比如我自己)。

而制作《冰菓》和《秒五》需要多深厚的底蕴和技术支持?制作《小埋》和《埃罗芒阿老师》又需要多坚强的底蕴和技术支持?而两者的收益呢?

其实是不言自明的吧?


绝大多数时候,作品选择了受众面大,就不得不承受一些恶名。

而作品选择了受众面小,就不得不承受很大商业上的风险。


比如很多人都说“龙傲天”和“玛丽苏”讨厌,那为什么这种作品总是层出不穷呢?

因为制作简单,收益可观。

比如很多人都说神作好,但神作往往很少出现,为什么呢?

因为制作需要更高的资金、技术与底蕴的支持,且有很大的“叫好不叫座”风险。

一个是利益,一个是信仰。

而现实往往逼着制作方利益与信仰只能取其一,就像光荣变成“暗耻”的过程那样,为什么骗钱的套路会越来越多,因为诚意与情怀满满的《太阁5》,大家都说好,却是卖不过割草《战国无双》的。

“人生五十年”,已经成了绝唱。“身如朝露,飘渺随梦,大阪叱咤风云,繁华如梦一场。”

更尊重史实,更强调艺术感的《三国志》,

在《无双》的割草面前,终究还是无力的

质量上的精益求精,不一定会得到经济上的回报,从而难以为继,这样的话,还不如节操不要了,简单愉快地赚钱。

虽然仅以销量定义“名作之壁”,仅以销量抨击追求好作品的努力,把劣作和“大文豪”们捧上天,自然是非常势利,非常不讲道理的,但是这很现实。

“媚宅”作相对于(“神作”)艺术品,自然在赚钱的角度投资回报极高,同时门槛则极低,大大拉低了(商业)成功的标准,如果某一“媚宅”元素大热,自然单纯赚钱的商业制作就不用刻意难为自己了,跟风去做就好了,毕竟谁和钱过不去?

这就是媚宅最大的坏处。


媚宅降低了作品商业成功的标准,容易造成一段时间内的“劣币驱逐良币”,同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对业界、圈子形象的全方位拉低。


但是,如果强行要求所有文艺作品都得精神内核高大上,只要不够高大上就要批判一番,这其实也同样挺不讲道理的吧?这两种其实都是在擅自期望,擅自失望啊。

因为只要是文艺作品,就都会有单纯为娱乐而诞生的通俗作品烂大街,撑起行业的底层地基(扩大受众面,比如《小埋》和《埃罗芒阿老师》)。

因为只要是文艺作品,终究只有极少数登峰造极的“神作”,能够撑起文艺作品的形象和声名,代言这种文艺作品(比如《玩具总动员》和《千与千寻》)。


当然,只要是赚钱的热门话题作,人们不论看与不看,或多或少都是会要求更多一些,期望它们能够尽量高大上,比如寓教于乐一些,内涵深刻一点儿,有教育意义之类,对得起它们赚的钱,而不是做精神毒品。

但这个经济责任(作品以提高销量,回收投资创收为目的)和社会责任(观众需要作品优良,尽可能精神内核高大上,热门作要承担更多社会义务)的矛盾,仅以市场来说,其实也是能够得到解决的。只不过,不可能靠一部两部热门话题作解决,更不可能在同一部作品里同时得到解决,而是要靠各种各样的不同作品来解决。

因为只要作品有所侧重,就必然会有所偏废。也并不是卖萌卖肉内涵少的作品当道,就是业界药丸,有需求才会有供给,而一般情况下,各种各样的需求也都是得到了较好解决的。强行赋予某部作品某些它本不需要承担的责任,如果完不成责任,就要打击批判一番,并不公平。

在ACGN消费者里,单纯需要轻松快乐有趣作品的人永远不缺,《埃罗芒阿老师》等“媚宅”作品的目标读者和观众,也正是这些需要看些东西让自己轻松愉快一下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在二次元探寻宇宙奥秘,感悟人生哲理,让作品把自己激励。

比如喜欢文艺小清新可以去看《月色真美》,喜欢治愈系可以去追《夏目友人帐》,喜欢探寻挖掘深刻内核或者看战斗场面可以去关注《进击的巨人》,如果实在这几部都不喜欢看(或挑剔地看不上眼),也大可以重温《CLANNAD》、《冰菓》、《灌篮高手》这样的正能量经典作品,感动着寻找生活的意义与热血激情,或在《秒速五厘米》、《千与千寻》里感受动画作品的文艺气质,各取所需。

用一个类型的审美标准去评价另一个类型,并不公平。


所幸的是,市场是有规律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始终在。

过度的同质生产,终将带来类型本身的死亡与重生。

只会投机取巧、媚宅骗钱而毫无特色的作品,终究会被钉在耻辱柱上。


那么,既媚宅又能得到好评,利益与情怀兼得的情况有没有呢?

其实还是有的吧?

其实,只要真的精益求精,只要作品的内核足够好,在大义上不亏,“媚宅”的小节就不会成为关注的重点,反而有可能会成为某种多年后追忆往昔时的美谈。

同时,即便再吐槽业界风气越来越不好,纯粹的创作者和制作方们也在不断挑战这样的业界和市场,努力引领、提高和主导市场的品味,让业界走向另一个高峰。

宫崎骏也好,新海诚也好,丸户史明也好,渡航也好,绿川幸也好,伏见司也好,大家都在努力,虽然金钱和舆论可以在短期里主导市场的走向,但只有时间和历史才是最后的裁判,最终时间和历史会选出真正的精华名作。

如果不能作为创作者接受时间和历史的选择,那么在二次元寻找自己喜欢的快乐,顺带也在时间和历史的选择中,为自己喜欢的作品和类型默默投上一票,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