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散发弄扁舟是什么意思(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024-10-10 09:45:34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宣州,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离黄山很近。

南朝著名诗人谢朓做过宣城太守,为了纪念他,宣城人在那里建了一座楼,就叫叠嶂楼,到了唐朝又叫谢朓楼。

“校书叔云”就是校书郎李云。校书郎是中央秘书省的低职文官。李云是和李白同时代的、比李白年龄大一点的作家,李白称他为叔叔。这里称李云为“叔”,应当只是李白对长者的尊敬,我们切不可太较真儿。

“饯别”就是设宴送别。李白喜欢在楼上款待送别,在黄鹤楼上款待了孟浩然,现在在谢朓楼上又跟他的族叔李云送别。

这首诗,题材是送别,体裁是七古。我们来欣赏一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头两句,就以两个对仗整齐的排比长句烘托出逼人的气势:昨天,包括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啊,都一去不复返了,留也留不住了,而今天,现在的日子,是多么令人烦心,乱了我的心啊!

当人们读到这两句,被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逼人气势所感染,欲再看究竟有什么令人如此烦忧的事情时,作者笔锋已转,他突然写“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这就是李白的高明!

你想看我的烦忧?听我给你碎碎念有什么烦心事?我岂是如此小家子气的人,那些早被我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从“今日之日多烦忧”,到“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陡转,我们的古人称之为“跌宕”,西方的新批评派管这种写法叫“打破读者期待”——你以为他要写有哪些烦忧,他突然却说自己开心得要命。

“长风万里送秋雁”,长风万里给人一种高远的意象,给人秋高气爽的立体感觉。大雁高飞,叔叔也要离去,而且是在宣州谢朓楼送别,他越写越高兴,刚才的烦忧一下都没有了,所以“酣高楼”,呼应题目中的谢眺楼。

唐代诗人中,有几个笔下的秋景开阔俊爽而又生机勃勃: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另外,还有毛主席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两句,一句赞美他叔叔,另一句恭维他自己。

唐代中央的秘书省里面,储藏了很多写炼药求仙的道教典籍。在道教的神仙传说里,蓬莱、方丈、瀛洲都是很知名的神仙居住地,其中又以蓬莱最出名,所以唐人就把秘书省叫作蓬莱阁。由于他的叔叔李云在秘书省做校书郎,所以“蓬莱文章”在这里就是指李云的文章。唐朝人说的“文章”,既指诗又指文,要从上下文确定具体所指,这里主要是说李云的诗歌,李白的意思是说:“叔叔啊!你的诗文写得真好,有建安风骨。”

后面“中间小谢又清发”,他是以侄自居,以谢脁(小谢)自比,在说:“叔叔你的诗写得好,有建安风骨,我的诗也不错,像谢朓那样清新秀发。”“中间”的意思是说,从东汉建安年间一直到唐朝,谢朓刚好在两者的“中间”。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逸兴”就是飘逸的兴致,“壮思”大家都知道,是那种勃发的情志。

三杯酒下肚,他们越喝越亢奋,两个男人都高兴得快要疯了,“欲上青天揽明月”,两人都想到天上去,把月亮捉下来玩一玩,真是好兴致。

都说李白的生命力旺盛,这体现在他从不回避苦难,尽情抒发激情。他的诗文,总在大喜大悲之间形成巨大落差。

两个人都怀着俊思雅志,想要把天上的明月摘下来玩一玩了,人们也被感染了这种飘逸情思,想跟着激情一回,潇洒一把的时候,它偏偏再给你来一个“意料之外”,给你一种难言的痛苦。

高上加高!

“欲上青天揽明月”后面也又突然来了一句反转,“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刚才还在快活着,现在突然反转,又痛苦得要命,大开大合、陡起陡落。

这两句之间,清朝人评点的时候也会评“断,再断”。

由此可以看到,李白的诗歌结构跟很多人不一样。一般的诗歌中,能找到上下句之间的联系,以及里面的情感线索、发展脉络,但李白这首简直没有办法找到,它中间根本没有一个过渡。这也是李白这首诗的魅力之处,让你想不到,不落窠臼。

很多人看电影喜欢看悬疑片,而且以反转越多越好看,为什么?想不到才过瘾!

看李白的诗也有这种感觉,反转的令人意想不到,但就是过瘾!让人不得不佩服这种想象力的绝妙。曹聚仁先生评价李白,有两句大意是说:“读李白的诗,你觉得李白是个绝顶的天才。但如果你住在三楼,李白住在四楼,你肯定以为李白是个疯子。住他楼下你别想安宁,他成天一痛苦就跺脚,一高兴就敲桌子。”

弗洛伊德说:“伟大的诗人和精神病人只有一步之遥”,读了李白的诗,我有点相信了。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个比喻妙绝,估计也只有李白他老人家写得出来:拿刀子断水,把刀子提起来水流更快,想举起杯来消愁,忧愁却更加浓烈了。这种解决痛苦的办法,也只有李白能做出来。

正是这两句绝妙的诗句,让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这首歌曲深入人心。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意思就是说,“不顺心!老子不干了”!他再也不想装斯文,不想装模作样了,不想绾发髻了,也不想戴帽子了,只想披头散发去“弄扁舟”。

唐朝的男性头发一般都有一尺来长,他们往往在头上盘个发髻,然后用一个簪子把它簪着,有时候出门就戴个帽子,戴个帽子比较好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散发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家里没有人的时候,还有一种就是杜甫诗歌中说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是没有几根头发,绾不住发髻的时候。

“弄扁舟”,我们会想起苏东坡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我不跟你们玩了,我再也不规规矩矩的绾发束冠了,我要去过我自己想过的日子去了!

这首诗的思绪,是那种典型的飘然而来,戛然而去。

它在结构上大起大落、陡起陡落、大开大合,构成一种特有的飘逸豪放的美学效果。用常见的章法、结构分析,是没有办法理解的,所以清朝的方东树说“起二句,发兴无端”。就是“起”得没有来由,其实,他这首“结”得也“没道理”。

总之,不管有章法还是没道理,只有一个字,好就是了!